首页>劳模风采

刘光达:10年带出2000农民外出务工摘“穷帽”

发布时间:2022-05-20 浏览次数:


东海县白塔埠镇农民朱通彦前年建起一座新颖别致的农家小楼,他逢人就夸赞说:“我这个小楼能竖起来,全是咱村兄弟刘光达的功劳。”朱通彦嘴里的刘光达,是江苏力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十年时间,刘光达带领两千多农民工走出家门到城里务工,帮助400余名“泥腿子”实现“技能转型”。他由一个“泥腿子瓦匠工”变成了建筑高级工程师,曾获6个国家技能专利,先后被评为“全县十佳农民工”、“连云港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为劳动者搭台, 2000农民工获得就业岗位

刘光达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看到自己和其他许多农民兄弟一样,一年到头把汗水洒在农田里,就是挣不到钱,很苦恼。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外出建筑工地打工。由于他精明能干,又能吃苦,没用几年工夫就成了行家里手。

刘光达从一名非常普通的建筑工人做起,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了命运,但是他没有忘记家乡那些农民工兄弟。于是,他回乡组织建筑民工,引导他们走出土地、进入工地,从农村走向城市。刘光达带出的农民工每人每年收入超八万。初步计算,刘光达每年要为当地农民工带来数千万元的收入。

在江苏力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看到,一个个农民建筑工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笔者上前问一个姓相的建筑工,他每月工资能拿多少。他笑着说,过去三四千,如今翻一倍多,八九千了。据刘光达介绍,如今建筑工月工资平均在八千元,高的达一万多元。经刘光达带出农民工,每年要有数千万的收入,他们都是按月发工资,从来没有为拖欠工资发愁。正因为他有这样的信誉,家乡好多农民兄弟都愿意跟他干。如今在刘光达公司做工的农民建筑工有的成了百万元户了。

为劳动者增智, 400农民工变成技术工人

灌浆、扎钢、砌墙等基本施工活,过去一般是人工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而如今在江苏力达的施工工地上,由智能电脑指挥着一个个大吊车一等“机器人”在不停地劳作,农民工实现了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的转移。

刘光达自掏腰包三十多万组织400余名农民工,到市、县不同的建筑行业学校和专业岗位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一个个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职工。今年53岁的刘仕余,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学了一些种田的本领,开始出去做工是个“门外汉”,可如今他成了工地上小有名气的“技术领班”了。他说:“我能有今天的一手建筑活,与刘光达组织的培训是分不开的。”

为了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刘光达组织技术攻关团队,在运料传送上增加“智能化”因素,经过数月不懈钻研,终于推出新型的运料装置,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程效率大大提升。刘光达与他的创新团队,先后研制出安全作业、工地降尘、环境保护等六项国家专利。

为劳动者解忧,农民工冷暖记心间

今年五十多岁的苏老汉是刘光达带出的大龄农民工,出来做工没几天,家里就出了困难事,向周围的亲戚朋友伸手,都说有困难。他想向刘光达借钱,但又想出来还不到一个月,又不到发工资的时间,很难为情。刘光达看出来老苏的心思,主动拿出两万元现金交给老苏,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

疫情防控期间,刘光达拿出6万元支持抗疫。当时一次性口罩和消杀药水等物资非常紧张。刘光达多方协调、四处奔波,为公司七个急需开工的工地买来100个电子测温仪、4万余个口罩、1.5吨75%医用消杀酒精等物资。他每天带领精干人员为工地员工宿舍、食堂等场地进行消杀;工地开工后,他每天亲自指导、督查员工进入工地的检测、消杀和个人防护工作,对安全生产更是放在心里、讲在嘴上、抓在手上,丝毫不放松。(何宜坦 范志兵 通讯员 朱金

 

 


作者:朱金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