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地方动态>基层工会

黑牡丹集团:鼓励全员创新 激发创造活力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次数:

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省行业试点和常州市试点,直面生产一线难点、堵点问题,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紧扣节能减排主要任务,立足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双轮驱动,激发全员创新活力,探索形成具有黑牡丹特色的工匠传承创新、班组协同攻关、制度多元保障的全员创新格局,荣获“全国纺织创新型班组学习基地”称号。

工匠传承创新

“注意纱片回潮!”“机器异响、发烫及时报告!”“小心蒸汽烫伤!”前织车间主任助理董明明正在巡检染浆联合机(以下简称:染浆联)运行情况,并及时提示一线操作工规范操作、安全生产。这已经是他大学毕业后进入黑牡丹集团纺织子公司工作的第16个年头,从操作工人到染浆组长、值班长,再到主任助理,每年在生产一线300余天,他凭借染整专业科班出身和不懈努力,用实干和创新传承工匠精神,逐步成长为“蔡志忠技能大师工作室”骨干,并获得常州五一劳动奖章、常州市企业首席技师等荣誉。

在“蔡志忠靛蓝染色操作法”基础上,董明明结合生产现场的第一手数据,深入研究剖析、优化提升操作法,使之与最新的设备、工艺高效结合,好轴率指标大幅提升4个百分点,产品整体质量显著提升,同时操作法通过不断修订,以更加直观的图文版呈现,对规范操作流程、快速培养新人起到促进作用,为每一位进入前织车间的工人打下扎实的操作基础。

当前,面对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这一发展的关键指标,董明明正带领染浆联班组竭力攻关,通过优化煮槽方式、后水洗流量、温度,改进调节上机开阀门时间等一系列操作创新,积极探索订单预警、二级绩效奖惩等管理创新举措,蒸汽等各项能耗同比下降5%以上。在江苏省劳模、中国纺织大工匠蔡志忠的用心帮带下,在传承与创新中,董明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操作、懂技术、善创新的星级员工。

班组协同攻关

分经工序是影响牛仔布生产效率的重要一环,进口一台分经机要四十几万元,国产的至少也要二十几万元,而改造一台老式分经机,仅仅需要5万元左右。尽管老设备技术改造的机械、电气设计工作十分复杂,却是一条投入产出比最佳的路径。常州市劳动模范、邓建军科研组组长姜永强无惧困难,会同班组成员研究提出自主改造方案,当领导问多久可以完成时,姜永强毅然回答:“最多5天。”

立下军令状的姜永强带领班组日以继夜开始探索,通电试机卡壳,设备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之前编的程序完全行不通,怎么办?推倒重来!夜深人静时他脑海中还在反复构思,程序分割、方案组合,一有想法他就立刻起身记录下来……天亮了,他带领班组再次试机,一夜的思索终于有了成果,同时问题又来了——低于200米/分状态下完全满足要求,但超过时系统会产生振荡,变频器故障、纱线断裂。设计要求是400米/分,怎么办?他和科研组同志们一次又一次展开头脑风暴,经过两个不眠之夜的思路再梳理、数据再分析、算法再调整、程序再调试,方案再次呈现!成功了!随着操作工的喊声,姜永强和他的组员们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第一台好了,余下的就好办了。对老设备的提升性改造和对新设备的适应性改造,不仅满足各类品种的生产需求,促进质效全面提升,一人同时操作两台机器,更是大大降低工作强度,每班可减少一半操作人员。

从分经机的改造到机器人装纱断纱自动检测系统的运用,在黑牡丹集团“智改数转”发展进程中,姜永强和他的班组正通过项目驱动、合力攻关、独当一面,实现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成长,一个项目到一批项目的成功。

制度多元保障

纺织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也许有人认为生产一线的操作无技术性可言,流水作业即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生产流程中的每个操作工的技术、经验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以通过合理化建议与技改创新不断提升质量为主要任务的QC小组,就是发挥基层一线创新力量的重要载体,各车间工序累计成立53个QC小组,针对日常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实现相互切磋和相互启发,推动全员质量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董明明带领“扬帆小组”,着眼细节,群策群力推动“染浆联上机轴不良项目发生率”10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姜永强与“设备改善小组”立足降低染色机设备报修发生率,经过半年的跟踪研究,对症施策,故障率下降3个百分点,维修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团队协作和全员参与,推动生产全过程管控和操作创新,基层QC小组解难题、促攻关、育人才、聚合力效应进一步放大。三年来,解决工艺类课题6个,设备类课题8个,质量类课题15个,生产类课题21个,能耗类课题3个;制定措施221项,新订标准化文件101项,修订标准化文件105项,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00万元。

两年前,纺织公司总经理助理唐金斌与姜永强作为厂方代表与职工代表签署《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持续推进多个重点创新项目落地见效,以实现员工和企业共享创新经济效益为目标,从立项、实施、验收、评价、激励多个层面激发创新活力。

在《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科技项目研发奖励办法》等一套系统化、分层次的管理制度支撑下,形成劳有所为、劳有所获,比学赶超、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城市竞争重归产业主赛道。在“532”发展战略中,常州已经明确“国际化制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新的城市定位,立足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势在必行。黑牡丹集团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懂技术会创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正昂首阔步走在建功“532”、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承匠心、勇创新,将坚决扛起“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吴文龙 顾濛 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