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成长迎来“黄金年代”
江苏助“工”成“匠”,让更多劳动者“跃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江苏工人报讯 江苏实施产改8年来,技能人才增加10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增加65.1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增加117人。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江苏探索技能人才成长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路径,为推动江苏省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工匠人才“蓄水池”的坚实步伐。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按照产改工作要求,产教融合、精准赋能、一线练兵、以赛促育等举措陆续推出,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充实、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等改变也悄然而至,一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产业工人成长画卷正在江苏大地上徐徐展开。
产教融合——
培育工匠幼苗,让产业工人心中有信仰
“真没想到,我大二就能领到龙头企业的顶岗实习工牌,蛮激动的。”扬州职业大学学生陈锐正在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谈及毕业后将正式入职该公司,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憧憬。
毕业即就业,从课堂到工位无缝衔接,是扬州职业大学深入推进产教科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该校与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扬州“341”现代产业产教联合体,瞄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试验试制、工艺及方法研究、产品检验等共性技术需求,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产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赋能技能人才培养。
在产业的沃土中培育工匠的幼苗,这种技能人才培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源于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作为产业强省、教育大省,江苏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大力加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27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单位已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培养学徒超过10万人。
在淮安,全市组建了45个校企合作专班,各县区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大型骨干企业成立8家淮安工匠学院分院,市职业院校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6金5银6铜。在“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已成为一张闪亮名片,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在企业进行技能实践,获取国内文凭的同时考取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就能在签约企业就职。常州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级产业学院建设,每年支持企业开设订单班、冠名班300个、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养2000人次以上。
不只是面向在校学生,产教融合同样惠及在职职工。江苏工匠学院(东吴)构建“政企校协同、产学研贯通”的育人体系,聚焦职工技术技能培训,面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区域主导产业开设前沿课程,同步开发“理论+实操+模拟项目攻关”三维教学模式。学院累计开设线下培训班百余个,为企业定制化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超3000人次。来自常州市金坛区新能源企业的学员王师傅对此频频点赞,“通过系统学习,我掌握了多设备联调技术,现在能独立设计产线控制逻辑程序。”
精准赋能——
播撒成长养料,让产业工人脚下有力量
“以前总觉得培训要么太笼统,要么跟岗位对不上。现在,职业院校教基础、工匠学院提技能、企业里练实战,我们一步步往上走就好了。”徐州市东亚电器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刘创创的感慨,道出了徐州重构技能培训体系、精准赋能产业工人的新路径。
针对培训阵地零散、互补性连通性不够的问题,徐州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整合40所职业院校、24家工匠学院、128家社会培训机构和龙头企业培训中心等资源,构建起各有侧重、相互补充、覆盖广泛的培训阵地群落。今年,职业院校作为专业性培训的“主阵地”,将继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40个现代学徒制项目,1.2万名学徒将在工学交替中获得成长。徐州工匠学院则在技能提升方面发挥“加速器”作用,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5000名产业工人通过订单式、提升性培训实现技能跃升。社会培训机构主攻定向性培训,全市128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将开展补贴性培训5万名,徐州市总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定向培训2000人;企业培训中心聚焦自主性培训,帮助1万名职工实现“学历+技能”双提升,并开展技能培训2.2万人次。
“以前学技术得去二三十公里外的培训机构,现在下楼就能跟着工匠提技能!”在南京,“下楼学技、就地成长”的便利课堂遍布城乡,“家门口的工匠小课堂”让技能提升触手可及。南京现已建成1家省级工匠学院、28家市级工匠学院、7家区级工匠学院,并在企业园区、街道社区、商圈街区周边布局小课堂网络体系,形成了“步行15分钟可达”的技能学习圈。从传统焊接工艺到数字技术,在开设培训课程对接产业需求的同时,南京工会的“精准赋能”还体现在“工坊+小课堂”结对机制上,全市598家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142名“南京工匠”组成教学团队,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便民课程。
长安马自达涂装设备维修工余伟伟通过小课堂学习,迅速成长为高级技师,如今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弟弟余培培在他的带动下也积极参加小课堂学习,并通过竞赛磨炼成为长安马自达的又一位全国技术能手。
发放“求学圆梦”项目补助资金2.44亿元,助力33万名农民工和一线职工完成学历提升;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江苏工会播撒的成长养料,让产业工人提技、强技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清晰的路径,让他们的前行步伐更有力量、更为笃定。
以赛促育——
催生技能之花,让产业工人眼里有星光
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会同省硅酸盐学会玻纤玻钢专委会、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探索共建江苏玻纤产业工匠学院,推进全省玻璃纤维产业链“产改”。学院牵头,先后举办了两届全省玻纤及制品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带动链内企业5000余名职工参与,5名职工获省五一劳动奖章,近20名职工获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技能等级。学院还加强技能等级认定题库项目建设,获批江苏省第三方职业认定资质,为近1000名行业职工开展“玻璃纤维及制品工”等10个工种5个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促进工人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江苏工会以赛促育,每年组织各级各类竞赛活动600余项,助力近万名选手通过竞赛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并持续推动劳动和技能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转向智力型、效益型转型,让产业工人“破圈出彩”。
除了同台竞技的切磋交流,竞赛开辟的职业发展新通道也让产业工人直言“底气十足”。近年来,镇江市职工技术协会抓住政府“放管服”改革契机,承接政府下放的相关职能,接连实现了“技能等级证书、一赛双证、职称证书”在工会系统的三次“首发”。截至去年底,已通过工会核发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1600多本,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1017本,覆盖200多家企业。
如今,镇江“一赛双证”竞赛模式已成为产业工人获得技能、职称证书的绿色通道,覆盖全市各类技能竞赛项目。今年,镇江市总工会在举办传统的10项市级一类竞赛的基础上,将竞赛范围拓展至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智能电气等8个产业强市重点产业链,并推动全市各级举办二类竞赛超100项。同时,通过云平台智能组卷、模拟考核提升竞赛实效和覆盖面,利用竞赛杠杆效应催生高技能人才5000名以上。
助“工”成“匠”的过程中,科学评价技能人才是关键一环。江苏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产生226名特级技师和26名首席技师。
今年,徐州市总工会在技能竞赛中推行“一赛多证”,对60项市级引领性竞赛中的优秀选手直接授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按规定破格申报职称评审的同时,还将组织徐工集团等35家企业开展自主认证。同时,整合70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资源,覆盖250余个职业工种,完成不少于6万人的技能评价;推动工匠学院与产业、行业、企业协同,将评价环节嵌入培训全过程,徐州工匠学院采取“培训+评价”方式计划评价3000人。
学习有平台、展示有舞台,发展有路径、晋升有通道,产改催生的技能之花绚丽绽放,产业工人也迎来了成长成才的“黄金时代”。从技能大赛的激烈角逐到产教融合的实践课堂,他们在奋力拼搏中掌握一技之长,让自己的人生闪闪发光。(陶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