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工会要闻

五大行动十九条举措化改革蓝图为生动实践——《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方案》解读(下)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次数:



江苏工人报讯  四是实施暖心关爱行动,保障产业工人待遇。《方案》提出,要保障产业工人的民主权利,注重推荐选拔优秀产业工人担任“三代表三委员”,并定期开展政治建设和履职能力培训,建立健全省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完善职代会听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专题报告制度。要提高产业工人的经济收入,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创新创造、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等。要维护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五位一体”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新格局,打造完善职工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推广江苏工会“12351”网上法律服务站及全国工会职工服务“法务云”平台。着力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等。强调要加强产业工人服务保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产业工人电子档案,加大高技能人才相关待遇保障与落实力度,大力推动“职工大讲堂”和“职工好食堂”建设,建好用好工人文化宫和“互联网+”普惠服务平台等线上线下阵地。

重点关注:

1.定期对“三代表三委员”中的产业工人开展政治建设和履职能力培训,提升代表履职水平,推动产业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2.完善职代会听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专题报告制度。

3.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有序提高劳动、技能、知识、创新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为重点,大力推行能级工资和技术创新集体协商。

4.打造完善职工法律援助“半小时”服务圈,推广江苏工会“12351”网上法律服务站及全国工会职工服务“法务云”平台。

5.健全江苏省快递行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快递行业用工行为。

6.推动从困难职工帮扶向职工困难帮扶的服务转变,创新打造“特药补助”、“关爱·圆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康服务等具有江苏特色的帮扶项目。

7.将符合条件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省级人才计划申报支持范围,推动作为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选。

8.加大组织高技能人才等产业工人疗休养的力度。

9.大力推动“职工大讲堂”和“职工好食堂”建设,建好用好工人文化宫和“互联网+”普惠服务平台等线上线下阵地。

五是实施强基固本行动,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在强化职业教育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质量,完善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产业工人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学习成果存入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江苏开放大学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之间的转换互认。推动技工院校全面开展在校生自主评价。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方案》提出通过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实施高校毕业生“强技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培训等,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投身制造业。在提供转型服务方面,采取建立健全“服务业转制造业”“零工向技工转型”等转换机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特点,开发“短平快”基础技能培训项目,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等举措。

重点关注:

1.积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以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为基础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鼓励高校面向产业工人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加大产业工人源头供给。

3.推动技工院校全面开展在校生自主评价。

4.引导青年群体融入制造业产业发展大局,有针对性地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引导到制造产业链岗位。

5.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强技行动”,指导培训机构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参加的数字经济职业(工种)培训项目,因地制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和项目制培训。

6.实施柔性职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服务业转制造业”“零工向技工转型”等转换机制。

7.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输送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助力过渡从事制造业工作。

第七部分为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推动改革合力。

《方案》强调,要持续深化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积极发挥产改议事协调机制作用,普遍建立产改指导员、联络员、观察员队伍,探索建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质效评估体系。要发挥企业作用,强化国有企业政治责任,鼓励非公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示范带动。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不断丰富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及时总结宣传改革实施中的先进典型、经验成效,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