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洪泽就业促进工作成效凸显
近年来,淮安市洪泽区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目标,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就业规模,全面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推动城乡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各类就业群体就业问题,实现“促就业、保稳定”目标任务。2019年以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4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4%以内,城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完善工作协调体系,强化政府工作责任。为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该区成立由区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组成的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镇(街道)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扩大就业、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每年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创业和技能培训等目标任务,纳入区政府对各镇(街道)、有关部门社会和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区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人社、财政、教育、税务、市场监管、退役军人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协同合作,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社会组织发挥优势,齐抓共管,推动各项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先后组织开展《就业促进法》专题讲座和培训班12次,发放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单页、招工手册16万余份。
完善政策激励体系,强化政策推进作用。先后出台促进就业相关政策性文件,扩大政策扶持范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促进各类人群就业。近三年来,为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社保补贴等2600万元、贷款贴息136.27万元、小额担保贷款2794万元;为企业发放高技能人才补贴、新型学徒制补贴、以工代训补贴1300万元。2020年还制定出台有关就业扶持政策、企业吸纳就业享受补贴和补助实施细则,对企业用工和就业人员提供资金补助,高于市标准的20%。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职能。利用人力资源市场、深入企业、镇(街道)、村(居)、社区等场所举办招聘活动117场,为企业招聘和促进城乡群众就业1.49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87人。今年上半年,还组织10多家企业与河南众望红、海鸿、陕西华阳、红海、贵州等地12家劳务公司签订“劳务送工协议”,引进外地工1000多人。全区开发公益性岗位163个,已实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7人,占计划数的172.7%,其中已安置退捕渔民26人。全区禁捕退捕渔民3670人转产转业率、参保率均达100%。把人社助企“百人千企”服务行动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定期到企业服务机制,筛选105家企业、27个2021年重大产业项目,安排20名助企专员包干105家企业,每位专员每月至少走访5家企业,现场为企业解读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疫情期间用工补助和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保全额补贴等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受到企业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
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强化就业能力提升。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00余人,该区有1200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合格证书。高素质农民培训、职业技能与创业培训有序推进。区有关部门和工会、妇联、残联等团体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先后举办电商、育婴员、茶艺师、面点等实用技能、劳动力转移培训班60余期,培训5000多人;举办以电商、农村种养殖、盲人按摩、中式烹饪、中西式面点、烙画、渔网具编织等培训班12次,培训480人;开展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209人;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期,培训3076人;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204人,推进补贴性技能培训6100人。
完善创业促进体系,强化创业带动就业。认真实施“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挖掘教育、卫生、支村等岗位,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今年上半年,该区推荐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500个,安排105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吸纳 24 名创业高校毕业生入驻区创业孵化基地;为6名高校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00 万元;帮扶创业成功大学生93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638人,有效地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起“空中桥梁”。
规范就业市场秩序,积极促进公平就业。该区人社、法院、司法联合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区总工会常年聘请泽之源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为法律顾问,及时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参与劳动纠纷案件仲裁诉讼。加强监督检查,提高用工企业的法制意识和职业中介的职业道德,及时纠正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设立特殊群体就业服务专窗,组织特殊群体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通过信访接待、网络监测,对本区内有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进行约谈,保障就业者就业权益不受侵害。全区公平就业环境逐步确立,就业歧视现象明显减少。(蒋忠 通讯员 郭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