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总工会:源头活水点“亮”产业工人思政工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海安产业工人思政工作在全省、南通市经验介绍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市总工会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检,工运舆论宣传、职工文体活动获奖(评)数在南通领先,《致匠心》视频在全省“百年芳华”党员教育全媒体作品创作大赛获奖、《一分钟的速度》等16个视频在南通获特等奖等。《发挥劳模工匠新引擎、助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推进会上经验介绍。
一、丰富内涵,“三个关键”深挖产业工人思政蓄水池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为首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产业工人思政工作格局。市委明确将“党委重视、加强、改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年度对区镇街道党建考核,市委组织部定期听取产业工人思政月度工作汇报;以市委市政府主办,组织部、宣传部指导,工会承办的“学党史、办实事”全市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国梦、劳动美、科创城”全市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职工中反响热烈,活动直播点击达19万人次。二是提升职工素质为核心。全面提升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让学思践悟新思想、听党话跟党走成为职工的行动自觉。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七一”、党代会精神,通过公众号转载、组织收看视频讲座等,引导职工与党政“同频共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化职工文化品牌,举办劳动者大舞台、阅读红色经典、摄影大赛、红歌赛、线上百日跑、网络知识竞赛、送电影、文明创建等,以文化凝聚、文明引导、实事服务产业工人。三是注重典型培育为基础。建立人才梯队,充实工会宣讲员、宣传员、信息员、文艺骨干员“四支队伍”,加强培训激励,确保产业工人思政工作“拉得出、打得响”。加强典型宣传,线上、线下齐发力,开辟“致敬劳动者”“两在两同”建新功专栏、劳模教育视频展播;成立“海陵劳模宣讲团”,28名劳模思政宣讲员进校园宣讲60多场次;市区镇街党工联动,邀请网红理论专家、百姓名嘴、劳模工匠进车间,“班前一刻钟”学“习”、党史有奖竞答、文艺演出等40多场次。
二、整合资源,“三个阵地”打造产业工人思政加油站
一是强化职工书屋示范点建设。海安已建职工书屋示范点127家、南通市级职工书屋示范点36家。指导新建职工书屋完善职工教育功能,联合市图书馆为具备硬件设施的5家市级以上规模企业职工书屋免费升级,提供图书管理电子系统软件,实现馆企图书流动、资源共享;部门联动开展海安市“星级职工书屋”评选,将产业工人学党史、打卡新思想作为申报必备条件。二是整合红色教育基地。命名并授牌海安红色展馆为“海安市职工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角斜红旗民兵团史迹陈列馆、新四军联抗纪念馆、营溪党支部纪念馆等展馆,今年来接待外地工会参观5场次、本地基层工会预约参观60多场次;挖掘工会干部“红色基因”,以海安市总工会光荣在党50年退休干部黄金来父亲、革命烈士黄宝祥事迹为题材,创作节目多次参演获好评。汲取市外红色教育优质资源,在赴浙江等地举办的工会干部专题培训班、一线产业工人疗休养、劳模先进疗休养活动中,专门开设“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专题。三是共享产业工人身边思政资源。放大南通首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海迅实业集团效应,市街企活动联办、阵地共享。大公镇工会以镇文化便民服务中心、有企业文化底蕴的鹏飞、珀泰蓝等企业为职工文化“点”范,星火辐射全镇产业工人。江苏中祥线带有限公司联合通海线业、通源纱线、华洋尼龙等企业,建成350m2先锋在线馆,打造镇内外产业工人思政打卡地。
三、注重实效,“三个到位”厚植产业工人思政生态林
一是深入基层“找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工会在身边”调研走访。从市总主要负责人,到党员干部职工,深入企业村居,入车间访产业工人,了解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岗位产业工人思想动态,梳理产业工人思政需求清单,明确从“用心引领、文明创建、务实解忧、强化保障”方面着手推进。二是联动项目“破题”。“一月一区镇、一月一主题”理论联心、文化润心、典型向心、实事暖心,联动开设百场职工思政课项目;围绕新思想、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文明创建等主题,定期开展分享交流项目;举办职工思政基层实践交流会,实施职工思政案例评选推介提优项目。三是实现双发展“答题”。在组织教育引导产业工人的基础上,解决产业工人实际困难、畅通成长成才通道。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拓宽“圆梦行动”内涵外延,第一时间关爱留海过节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防疫一线工作者、户外劳动者、困难职工等,开展“送法律、送技能、送就业、送健康、送慰问、送联谊、送讲座、送电影、送文化、送学历”等实事活动达500多万元。全面实施党工“双培养”工程,企业新发展党员大多来自一线产业工人,优秀产业工人被推荐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明职工比例逐年上升,实现产业工人技能等级晋升与能级工资挂钩等,激励产业工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通讯员 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