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想]·在“反向旅游”中追寻“诗和远方”(陶睿)
为了躲避汹涌的人潮,安静、清闲地度假,“反向旅游”逐渐在年轻人中兴起,一些非著名旅游小城,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凭借着没那么拥挤、消费不高和可以“说走就走”的特点,成为了新兴的“冷门好去处”。
去哪儿网上的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冷门”旅游城市高星酒店预订间夜量比2021年同期增长4成。这个黄金周,不少年轻人远离“人从众”的热门打卡景区,选择“反向旅游”,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以低价享受高星酒店服务。螺蛳粉之乡柳州、“宇宙的尽头”铁岭、“两万块一套房”的鹤岗等非传统旅游城市的搜索热度上涨明显,冷门目的地、非旅游城市甚至酒店民宿在社交平台上被“种草”,“反向旅游”成为年轻人追寻“诗和远方”的新选择。
反向旅游,指的是节假期把“小城”定为目的地,来一场“不计划、不赶趟、不打卡”的旅游。有旅客在“去哪儿旅行”App上总结逆向去“小城”的优势时写道:“一是购票容易;二是酒店性价比高,300元就能住五星;三是探索感强,可随时感受旅途的惊喜。”“反向旅游”的兴起,与互联网的“种草”效应以及交通、酒店等基础设施完善且成本较低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对旅游体验的个性化需求。“旅行,只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不停的脚步,不停地遇见,不停地思考……”不管是说走就走的自由之旅,还是放松压力的“摆烂”行程,现代年轻人厌倦了人挤人的排队等候,也不喜欢热门城市、热点景区的挨个打卡,而是回归旅游最初的意义,更加注重自己在这趟旅游中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当我们展望“反向旅游”的未来时,也应该冷静思考:当少有问津的小众旅游地变为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它原本的低消费、原生态、人少舒适等特色可能会被削弱;当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些小众景点旅游,“反向旅游”也会随之变为“正向旅游”。因此,要想保持这些“反向旅游”目的地的先天优势,如何对它们进行精准定位和发展规划,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文旅部门能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大众旅游的初心,拒绝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的景区打造模式,以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有品质的旅游服务,让这些“反向旅游”目的地成为天南海北游客心之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