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会持续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潜能 3个一线职工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奖
江苏工人报讯 近日,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出炉,由省总工会提名的3个一线职工项目、8名一线职工荣获三等奖。
此次获奖的创新成果“高温室效应气体六氟化硫减排技术及应用”,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气试验高级技师张晓琴牵头完成。六氟化硫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业气体,因其优越的绝缘性能,在我国现有六氟化硫设备超30万台,支撑起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然而,六氟化硫的温室效应极强,1公斤六氟化硫温室效应相当于23.5吨二氧化碳。受限于使用全流程中检测、回收、管控等技术瓶颈,自工业应用40多年来,大气中六氟化硫含量已上升1000倍。以先进技术减少六氟化硫排放、捍卫环境安全刻不容缓。
张晓琴扎根生产一线,发明了六氟化硫精准检测、高效回收、数字化监测技术,研发了7套实用化装置,实现六氟化硫的高效、低碳使用。其中,首创六氟化硫全品类杂质指标现场自动化分析技术,检测效率提升27倍;发明六氟化硫循环洗脱正压高效回收技术,回收率由96.5%提升至99.8%。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已应用于世界首个特高压跨江输电管廊、特高压混合直流(白鹤滩入苏)工程、亚洲首个海上风电柔直工程等18个国家重点工程,在全国能源行业广泛应用,并推广至瑞士、新加坡、韩国等11个国家。近两年,带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1亿元;减少六氟化硫排放22.5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2.87万吨。
桥梁是交通运输的关键节点。在桥梁长期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材料老化,产生锈蚀、裂缝等各类病害,同时也会遭遇诸如大风、地震、车船碰撞等突发状况。针对桥梁长期服役状态难以精确感知、突发事件难以科学预警、缺乏应急管理体系等技术瓶颈和工程难题,中铁桥隧技术有限公司智能信息所主任工程师刘兴旺带领团队,经过6年的一线技术攻关与创新,研发出包括缆索体系桥梁索力实时识别技术、海量检测数据清洗模型和工具、“两线三区”预警体系、多源异构数据并行计算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云平台的“桥梁结构智能健康监测云平台预警应急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系统误报漏报等瓶颈问题,将海量监测数据的分析效率提升10倍以上。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1项,在南京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百余座大型桥梁及千余座城市桥梁中广泛应用,近两年节约大型桥梁运营维护费用超4亿元。
单缸插销互锁装置是集成在起重机伸缩臂里的重要部件,是起重机中技术难度最大、最复杂的核心系统,其性能决定了起重机吊装的先进性。徐州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陈向兵等职工完成的创新项目“起重机大长伸臂单缸插销互锁技术创新与应用”,围绕起重机单缸插销互锁装置的轻量化、可靠性指标进行全技术链研究,攻克了缸臂销互锁性、滑道入轨爬升等关键技术难题,为行业单缸插销伸缩技术进步提供了新方案,引领液压行业技术创新。其中,他们首创固联式缸臂销互锁技术及双驱动伸缩方法,实现液压缸行程减半、长度减短45%,在互锁装置重量降低40%基础上驱动大长臂伸缩推力提升 25%,实现整机轻量化,突破了大长臂互锁装置设计极限;发明了悬空式五边形组合滑道结构及大倾角入轨爬升方法,减小了滑道挠曲变形,降低了入轨撞击阻力,提升了滑道入轨爬升及伸缩能力。该项目产生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成果应用于42款起重机,近两年新增销售产值1.8亿元,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近年来,江苏工会健全职工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培育群众性创新文化,持续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助力全省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启动培育“江苏五一工匠”,构建具有“工”字特色的多层级工匠人才培育体系;推动将群众性创新活动纳入地方创新体系和企业研发体系,将一线职工创新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晋升的重要参考,大力推广技术创新集体合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推动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激励广大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扎实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目前全省已组织劳模工匠开展3900多次活动,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问题7600多个,培训职工7.9万人次;每年开展省级引领性劳动竞赛10项、劳动和技能竞赛100项,带动设区市级工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1000多项,160多万人次参赛;组织开展“五小”创新活动,去年全省职工合理化建议超过60万条、技术革新项目30万项、发明创造项目近2万项。(谢丹娜 钱德乾 孙艺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