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紫砂创新 产改激活产业活力
首届无锡市AIGC人工智能陶瓷设计大赛在宜圆满落幕江苏工人报讯 10月10日,首届无锡市AIGC陶瓷设计大赛决赛在宜兴市丁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圆满落幕。来自省内多地的参赛者携创新作品同台竞技,最终27件作品分获金、银、铜和优秀奖,“千年紫泥”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
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阶段,如何让传统紫砂产业焕发新活力?宜兴市总工会通过本次大赛给出了方向: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AI技术让从业者有了打破传统边界,创新表达的方式。”宜兴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邱远远点明了技术赋能产改的核心思路。为落实产改要求,本次大赛聚焦技能提升与产业创新,将AI工具使用设为硬要求,决赛增设“AI创意到工艺转化”答辩环节,赛前围绕AI辅助设计、陶瓷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内容,开展了专项培训。
最终138件报名参赛,40件落地作品进入决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赛事打通了职称上升通道,获奖选手有望被推荐参加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这只是开始。我们要做的,是让‘AI+陶瓷’从‘赛事热点’变成‘产业常态’。真正实现以赛事赋能产改、以产改激活产业的长远目标。”邱远远说。
借助大赛,一批从业者开始将AI技术作为提升创新效率的“新武器”。培训老师张雨航指出,培训初期有学员反映,“AI生成的纹样不符合预期”。他表示,关键要认识到,AI是辅助工具,帮助创作者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完善作品,“不应是工匠迁就AI,要让AI服务工匠”。
比赛环节,AI从“辅助工具”进一步转变为创作者手中的“创作工具”。大赛主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谢强在比赛中看到了许多创新作品:药丸形状的紫砂材质充电宝、融入战斗机线条将壶盖藏于瓶身的《领航护穹》、参考太湖石造型的《太湖石天籁音》紫砂音响……赛事打破了行业边界,吸引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年轻“圈外人”跨界参赛,带来诸多创新作品。“跨界融合丰富了紫砂题材与形式,更让我们看到广阔市场。”谢强介绍,年轻选手不仅注重设计,更追求产品落地。以《太湖石天籁音》为例,作者史韬赛前做足市场调研,瞄准市场俏销的白色家电,借AI提升装饰效果,还植入智能芯片实现人机互动。
资深工匠的转变是产改升级的生动缩影。“以前画纹样,查资料、改七八稿是常态,现在输入设计风格、造型特点等关键字词,AI一分钟就能出十多个方案。”45岁的嵇芳深耕紫砂领域30年,此次凭作品《月引潮汐》获得金奖。但她最初对AI也曾心存抵触。“做紫砂靠的是手感和经验,AI哪懂手上的技艺?”初次培训时,她连电脑操作都生疏。当授课老师将她的手绘图转化为数字化纹样时,她才豁然开朗:“原来AI能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帮我们打开思路。”她的作品《月引潮汐》,借助AI技术结合悬浮磁原理,让“海上生明月”场景在茶台上生动再现,成为决赛中的亮眼之作。
“这场比赛的价值远不止选出好作品,更在于打破传统陶瓷产业的‘技能天花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表示,“AI+陶瓷”是宜兴陶瓷产改的明确方向,旨在用数字技术为老手艺“赋能”,让紫泥工匠也能享受AI技术的“红利”。(余婧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