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总工会探索“帮扶+慈善”协同机制破解职工急难愁盼
一、推荐理由
淮安市总工会创新实践“四个衔接”工作模式,推动工会帮扶与慈善救助深度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商机制,有效争取社会资源;以“梯度救助”与“靶向帮扶”分层覆盖不同困难群体,实现救助精准匹配;打造特色帮扶服务项目品牌,不断拓展丰富帮扶内容;整合工会组织优势与慈善资源优势,设立专项基金提升救助效能。“帮扶+慈善”协同机制为困难职工保障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效破解了职工急难愁盼。
二、案例情况
一是围绕机制衔接,搭建“精准+高效”工作体系。与市慈善总会建立常态化沟通会商机制,定期召开救助帮扶联席会议。双方深入分析困难职工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针对不同救助对象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确保救助精准有效。联合开展“同心向善慈润淮安”专项行动,构建困难群众信息与慈善救助资源转介联动机制。工会通过基层组织网络精准识别困难职工,建立动态档案并推送需求清单至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快速匹配公益资源,形成信息互通、双向发力的救助格局。
二是围绕对象衔接,规范“兜底+扩面”群体分层。在服务对象上,强化分层分类管理,摒弃救助对象简单叠加的模式,以“梯度救助”与“靶向帮扶”相结合,提升困难帮扶的精准性。以兜底保障为基础,根据困难职工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优化“供需匹配”。对建档困难职工的个人自付费用,给予不同比例的兜底补助和封顶救助,补充专项救助;对未纳入工会建档的低收入困难职工家庭,开展精准认定,由“工会+慈善”项目先行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多维贫困识别、分层分级干预等长效机制,精准实施六大救助工程,形成科学的“梯度救助”格局。
三是围绕项目衔接,丰富“物质+服务”帮扶内容。2025年5月,与市慈善总会达成合作,共同打造“善学”“善业”“善居”“善医”“善领”“善解”六大工程,构建“学无忧、业无忧、居无忧、病有助、梦有圆、心有解”的“三无三有”特色帮扶品牌,全方位保障困难群众的学习、就业、居住、医疗等需求。在就业帮扶上,工会提供岗位信息与技能培训,慈善组织给予创业资金和指导;在医疗救助上,工会负责资格审核,慈善组织筹集资金、对接医疗资源,推出“健康守护计划”;在助学上协同发力,将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纳入教育资助,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慈善组织提供课外辅导资源。
四是围绕优势衔接,汇聚“关注+支持”工作资源。市总工会发挥政治优势,通过主题宣讲等活动宣传帮扶政策、典型案例,讲述困难职工脱困故事,展示合作成果,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发出慈善捐款倡议,凝聚社会力量。慈善组织则凭借灵活机制和多元渠道,在职工突发困难时快速响应,汇聚丰富资源。双方探索形成“双轮驱动”模式,整合工会资金、慈善资金及社会捐赠,在市慈善总会设立“关爱困难职工”专项基金,近年来,筹资500多万元。自2023年起,该基金已惠及1145人次困难职工,构建起工会保基本、慈善提效能的综合救助服务格局,显著增强了困难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场认证:省总工会权益保障部 黄 炎,审核:庄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