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工会要闻

苏州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5-02-25 浏览次数:


江苏工人报讯  前不久,省人社厅公布2024年下半年32名特级技师名单,沈爱林等7名苏州职工上榜。沈爱林是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安全与质量部工程师。他与电梯相伴30年,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在首届全国电梯安装工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创新性取消医用电梯机房导向轮,创造了所负责项目在电梯安装期间“零事故”的安全纪录。今后,他可按政策享受比照企业内正高级职称人员的同等待遇。

产改实施以来,苏州已有76名像沈爱林一样的技术工人,突破职业“天花板”,当上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数量全省最多。作为江苏省全面试点的五个地区之一,苏州紧紧抓住产业工人的“急难愁盼”,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打造一支与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深耕育匠“沃土”,助工匠人才破圈出彩

太仓放大双元制培养优势,发起建立沪太工匠学院,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张家港首推“技能夜校”,将职业培训阵地延伸至党群服务中心、零工驿站等空间,并绘制“技能培训地图”; 吴江积极打造“寻武堂”工匠培育品牌,在30家企业中建立示范工匠学堂;工业园区启动苏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数字化实验室,探索数字化赋能产改新模式……

苏州深耕工匠人才培育“沃土”,不断创新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各类技能培训项目和实训基地不断涌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劳动和技能竞赛蓬勃开展。

产改育匠,铸魂为先。苏州深入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暨苏州职工思政教育“百师百课”活动,突出“劳模工匠、产业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三个重点群体,让榜样力量引领新作为,用精神坐标点亮新时代。2024年全市工会系统组织开展“双进”职工思政教育“百师百课”活动1000场以上,线上线下参与人数100万人次以上。深入实施“红色工匠”培育计划、“双培双促”工程,建立区域化党建和行业党建“一干十支”工作体系,组建互联网、商圈市场、外卖配送等一批行业党委,吸引优秀产业工人向党组织靠拢。2012年以来,年均发展产业工人党员2000名左右,占每年发展指标的20%以上,并逐年稳步上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产业工人党员12.3万人,其中农民工2.3万人,中级及以上职称1.2万人。

不断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持续涵养产业人才的“蓄水池”。苏州市总工会推动出台全省首个校企合作文件《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苏州市职业院校企业学院建设的意见》。全市职业院校与区域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等项目,立项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209个,创新推出重点产业项目制培训,“定制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以赛赋能,让技能人才“破圈出彩”。产改推进以来,苏州共开展劳动竞赛1000多场次,市级技能竞赛立项项目达529个,各级职工参加竞赛人数达120万人次。打响“吴地工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去年备案竞赛60场268个赛项。先后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汽车产业技能邀请赛暨第八届奇瑞全球制造技能大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暨江苏省职工云计算技能邀请赛等高层次高水平赛事。

截至去年9月底,苏州技能人才总量达2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突破106万人,增量和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当年新增技能人才11.80万人、数字技能人才3.41万人。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苏州选手获得3金,创历史最佳成绩。全国劳动模范雷雨田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对象。

拓宽发展“跑道”,让技能成才更具吸引力

作为江苏产改试点的民营企业,拥有5万多名员工的盛虹集团特别注重工匠人才培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其中,“内部职称待遇体系”打通了员工技能提升通道,与薪资、福利、晋升挂钩。整个技能职称体系共分6级,从技术储干开始,逐步晋升技术员、一级助工一直到四级助工、工程师。如今在盛虹,提升技能水平不仅能加工资,还可以在公司夫妻房分配时加分。

让更多能工巧匠“破土冒尖”,必须畅通产业工人晋升渠道,探索形成基于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的人才评价系统。苏州建立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制度,健全竞赛高手、技术能手的奖励激励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同时,把技能人才评价自主权下放给企业,鼓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开发评价标准,实现岗位需求、技能等级和收入待遇相匹配,实现企业与职工共成长。截至2023年底,苏州全市技能人才备案企业达1845家,35万人经企业自主评价后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每年的4月28日,是“苏州工匠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劳动者致敬。在苏州,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跑道越来越宽广通畅,产业工人的地位和待遇明显提升,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不断增强。

江苏产改首批试点企业亨通集团开创企业自主评选劳动模范先河,去年评选表彰了8名集团级和7名公司级劳动模范。对于评上各级劳模工匠的个人,亨通给予一定优待,荣誉同职级晋升、技能等级认定、绩效考核、薪资增长、先进评优等直接挂钩。职工评上技能工匠可一次性奖励15万元,被评为首席技师可享受副总待遇。近年来,亨通近40名职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或被评为省突出贡献专家、“333工程”人才、“双创人才”等,涌现出170名首席技师、技能标兵,300多名技能工匠,近百名首席工匠。

在产改中,江苏东方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累计17名技能高超、攻克重大难题、取得重大创新的人才获得破格晋升。他们建立以贡献度为主、职级为辅的薪酬考核体系,科学设定薪酬权重,动态调整能级工资,让成绩平平的能服气、让有贡献的有底气,企业高技能人才离职率仅为6%。

收入待遇是产业工人的最大关切。苏州创泰电子有限公司去年通过集体协商,确定了最新版的职工薪酬激励制度,以责任工资、能力工资、业绩奖励、特殊奖励四大薪酬模块为基础,同时结合师徒制度、轮岗制度、竞聘制度等补充内容,让一线产业工人有更多提升薪酬的机会。

广搭建功“舞台”,促创新创造活力奔涌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希云一早来到车间,在一台转炉上进行自动出钢攻关。

陈希云是沙钢集团转炉炼钢厂设备科副科长。在产改大潮中,他从普通维修电工到“电气大拿”、全国设备大工匠,去年获评江苏省首席技师,登顶职业技能“塔尖”。产改为他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强动力和更大舞台。陈希云牵头研发的“一键脱硫系统”“一键扒渣系统”“炼钢连铸智能调试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技术攻关、设备优化,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 5000万元。

以前,厂里的8台板坯连铸机每个月总会停机5至6次。陈希云发现,机器每停一次,就会损失25万元的成本,一个月下来仅停机造成的损失就要120多万元。陈希云带领团队立项攻关,彻底解决了板坯连铸机停机问题。

紧接着,他又瞄准转炉着手进行自动出钢攻关。“原转炉每炉钢冶炼结束后,均需要熟练工人进行出钢操作,把冶炼合格的钢水倒在炉下钢包车上等待的钢包内。出钢工根据个人经验,判断应该什么时候投放挡渣塞、什么时候进行点动出钢及回炉等动作。人工操作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判断,经常因挡渣不及时、出钢速度过快、回炉时机不适当,导致转炉内浮在合格钢水上部的钢渣进入钢包,既产生了成本损失,也打乱了正常生产节奏。”陈希云告诉记者,自动出钢攻关如果成功,不但减轻了员工在高温环境的工作量,而且对钢水质量控制、稳定生产节奏、标准化操作均有较大益处,“目前正在进行自动出钢模型的调整和完善,等完全成熟后将在全厂所有转炉上推广。”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苏州市总工会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每年培育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500家,持续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打造“千名劳模工匠联系服务千家企业”工作品牌。

张家港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人科技之星”评选,共培育产生“工人科技之星”团体及个人136个,通过联盟化合作模式推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共建、共享、共进”,形成“优粮润众”“慧筑园林”等创新品牌矩阵,各级工作室确立课题3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

常熟建成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73家,累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40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江苏省劳动模范、肖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成立10多个创新课题攻关小组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超大直径常压刀盘刀具技术”“主驱动伸缩摆动系统”等8项关键技术填补了超大直径盾构机领域技术空白,在国之重器上镌刻下“中国骄傲”的绚烂笔画。

吴江将创新工作室建在创新环节、重点产业链、重大项目上。祝芹华、沈小红、杨红蕾创新工作室聚焦海洋能源等光电通信行业重点领域,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吴江光纤光缆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了“劳模工匠助企行”的热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康辉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沈益加入“太仓市劳模工匠服务队”,为园区内企业解决疑难杂症6个。

下一步,苏州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继续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聚焦思想引领、技能形成、权益维护、建功立业等重点,精准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淬炼更多“精兵强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