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总打造多元化职工夜校助力职工职业能力提升
一、推荐理由
针对职工技能和职业能力培训需求多样化与业余时间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南通市总工会创新推出“职工夜校”培训模式,借助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阵地,以公益化、灵活化、精准化为特色,构建“需求导向+多元课程+线上线下融合”的职工教育培训新范式。“工匠夜校”开设AI技术、新媒体运营、职业技能、健康养生等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采取“晚间授课+线上补充”形式,破解工学时间冲突难题;引入“职工点菜、工会出餐”定制服务,联动社区、商圈建立教学点,扩大服务覆盖面。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分层分类构建“技艺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开设“工匠夜校”特色模块,优先服务技术工人、一线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有职业转型需求的群体,精准设置AI技巧教学、工业机器人基础、手机视频剪辑、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实用技能课程。例如,为制造业职工定制“数控技术实操”课程,为网约车司机开设“新媒体运营与内容创作”课程,实现“课程菜单”与“职工需求”精准匹配。靶向服务重点群体。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推出“技能夜校进商圈”服务,在市区商业综合体开设收纳整理、语言表达等课程;联合职业院校开发“双师型”课程,邀请劳模工匠与高校教师共同授课,如“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传承”课程融合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数智管理赋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全流程“线上”服务。依托“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微信公众号及“通工惠”平台,实现课程发布、在线报名、智能排课、定位签到全流程数字化。学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查看课表、下载学习资料,系统自动记录考勤与学习成果,缺课超1/3者自动取消结业资格,实现“指尖报名、云端上课、掌上评价”。建立学员数据库。动态跟踪学习进度与技能提升成效,精准匹配后续培训资源。三是公益普惠与精准服务并重。低收费高性价比。坚持“工会主导、社会参与”模式,90%以上课程实行公益价,如12课时的技能课程收费仅500元,低于市场同类培训30%。针对困难职工,推出“工会补贴+企业赞助”政策,免费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学员留言“一堂夜校课,点亮的是技能,温暖的是人心”。送教上门延伸“服务半径”。广泛吸纳整合社会资源,采用创新模式,即职工“点菜”,工会“出餐”,确保夜校课程精准投送,满足产业工人生活诉求。推行“公益培训直通车”,探索与企业、社区合作,成立夜校分校点,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等51家单位送教上门。2024年累计开展“点单式”服务212场,服务职工5787人次。四是品牌生态与长效机制建设。塑造文化IP,设计开发“职工夜校”系列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学员可通过累积学习时长兑换;举办“技能风采展”“学员成果展演”活动,吸引更多青年职工参与。优化师资队伍。整合劳模工匠、高校专家、行业能手等资源,组建动态师资库,确保“专业人教专业事”。
(二)工作成效
工会服务效能全面提升。通过"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的服务模式,课程体系从传统技能培训拓展至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领域,有效满足了制造业工人、新业态从业者等不同群体的提升需求。推动工会教育阵地从“文化娱乐中心”向“技能赋能高地”转型。职工获得感显著增强。2024年"工匠夜校"累计开设课程320堂,服务职工7347人次,覆盖从"60后"到"00后"各年龄段职工群体。课程满意度达98%,学员复报率超60%,职工下班后直奔"工匠夜校",在AI技术应用、办公软件等专业课程中提升职业技能,将所学直接转化为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中医养生、色彩搭配等生活类课程中收获健康与自信。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职工通过培训实现岗位晋升或职业转型,企业反馈“职工技能提升推动生产线效率提高”,“工会夜校”以“小课堂”撬动“大改革”,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技能红利”,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现场认证:省总宣传教育和网络工作部 王 航,审核:景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