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总构建“五字诀”人才培育体系锻造产业工人“镇匠军团”
一、推荐理由
镇江市总工会创新构建“赛评创育助”五字诀人才培育体系,通过打造云端赛场、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服务、发布“五小”创新优秀项目、实施匠院建新工程构建培育矩阵、深化“劳模助企·五维赋能”专项行动等,锻造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镇匠军团”。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内容
一是赛事培优——“镇匠军团”淬火成钢。打破传统技能竞赛边界,创新开展“一赛双证”竞赛模式,扩大竞赛范围至航空、海工船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通过开展10项“硬核比拼”的市级一类竞赛、8项产业链专项技能竞赛,推动各市、区和行业举办二类竞赛工种超100项,催生高技能人才超1000名,组织10000人次以上职工参与线上培训。二是英才评育——多元通道畅通成长路径。针对工人需要请假跑部门、填表格评职称的传统评审模式,镇江市总工会为企业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利用职工技术协会自主评价职能,组织开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紧缺型人才等专场评审,将服务送上门,让职工在家门口评职称。同时,挖掘培树一批产业链企业中扎根基层、活跃车间,在传统工艺、手工艺等方面掌握特殊技艺的能工巧匠、“土专家”。三是创新孵化——“五小”竞赛当好“智慧摇篮”。小革新撬动大效益,小发明激活大动能。为了给产业工人搭建立体式创新生态,镇江市总工会启动创优育新工程:亮相50项市级“五小”创新优秀项目,30项职工“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优秀专利”获得专项激励资金;利用改造升级的工人文化宫现有阵地资源,打造职工“创新孵化站”,每月开设“周末匠堂”,“线上+线下”模式培训职工5000人次以上;搭建多维成果展示平台,推动优秀项目与企业对接,助力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四是数字教育——“固定课堂”走向“移动终端”。镇江市总工会创新打造“镇匠人”云平台和机房,构建起数字化培育矩阵,并开设多服务窗口,以“总院+分院+教学点”管理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域、贯穿全周期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五是劳模助企——头雁效应激活创新动能。为了不断发挥头雁效应,激活产业创新动能,镇江市总工会通过劳模领航工程,构建“技术攻关有骨干、成果转化有平台、人才培育有体系”的全链条赋能模式,将五个“百”工程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精准征集100项企业技术需求和智能化改造课题,组建由100名劳模工匠、技术专家、工程师组成的“攻坚服务团”,深入100家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技术问诊”,通过“揭榜挂帅”“难题会诊”等机制,破解100项关键技术难题,定向培育100名掌握工业机器人运维、数字孪生建模、绿色制造工艺的“新质工匠”。
(二)工作成效
一是调动产业工人的积极性。职工通过参与线上培训,实现理论考核平台化,云端平台智能组卷、模拟考核,以赛促学提质,让技能竞技从“面对面”迈向“屏对屏”。二是拓宽产业工人的成长通道。通过搭建立体式创新生态,将产业工人打造成实用型“现场工程师”,让他们的成长通道更宽、上升空间更大。三是助力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创优育新工程让“五小”竞赛成为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智慧摇篮”,推动优秀项目与企业对接,助力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四是构建产业工人全覆盖培育体系。通过“线下实训+线上云学”的双轨模式,让技能培训从“固定课堂”走向“移动终端”,构建起覆盖全域、贯穿全周期的产业工人培育体系。五是激活产业创新动能。通过劳模领航工程构建“技术攻关有骨干、成果转化有平台、人才培育有体系”的全链条赋能模式,让产业工人不仅成长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更是新质生产力的“播种机”,让“镇匠智慧”持续转化为产业强市的澎湃动力。
(现场认证:省总劳动和经济工作部 刘晓磊,审核:张 姿)